对格式条款的监管是怎样的? |
分类:从业心得 时间:(2016-11-10 02:05) 点击:747 |
对格式条款的监管是怎样的? (一)现有的格式条款监管法律体系 尽管格式条款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对格式条款的规范不但不能适应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也难以在司法活动中体现公平与正义的法律价值。现有法律对格式条款的有关规定零散不系统,很难形成一个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制体系。 (1)《合同法》。该法第39—41条对格式条款作了详细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权利义务;对于违反第52、53条规定或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对免责条款的效力作出了限制,其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否则无效。 (3)部门特别法对其所调整的交易领域中的格式条款所作的规定。此类的立法主要包括《保险法》、《邮政法》、《铁路法》、《公路法》、《民用航空法》、《商业银行法》等,分别确立了其行业主管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管理本行业的格式条款。如《保险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负责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4)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浙江省合同行为管理监督规定》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合同指导服务、监督合同格式条款和查处利用合同违法行为的活动作出了具体规定,列举了格式条款不得含有免除经营者责任和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内容;要求经营者将如供用电、水、热、气合同等8大类格式条款在开始使用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合同样本报核发其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否则责令限期改正并予警告;对违反法律、法规情形的可以书面通知经营者予以修改,在规定期限内拒不修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将该格式条款违反本规定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告。 (二)存在的立法缺陷 1、行政监管依据的缺失。根据《合同法》第127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督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项规定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国家行政力量对格式条款的干预的法律依据,但对行政监管的职权和范围又没有任何规定,而且似乎监管的依据只仅仅局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尽管《合同法》已经颁布已经6年有余了,但至今没有出台相配套的行政法规来规制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合同违法行为。严格地说,结合《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地方性法规确立对格式条款进行行政监管也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法律、行政法规层面对以行政权介入格式条款的监管,依法制裁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者方面的立法几乎是一片空白。 2、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的局限性。各行业立法确立行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格式条款的管理,并特别强调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威力 。如保险法、邮政法、银行法、铁路法等都是行业部门立法的结果,在立法过程中行为主管部门的意见起着主导作用,甚至许多立法都是委托行政主管机关起草的,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在保护其下属企业的利益,使立法内容存在诸多偏颇。格式条款管理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往往难以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对本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给予同等的保护,而更多地维护本部门企业的利益。直到今天,许多立法仍然未得到修改,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保护色彩的立法,为一些行业广泛采用的格式条款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这种规范方法不仅起不到监督作用,反而为企业损害消费者利益提供了合法借口。 3、维权方式的单一性与高成本性。首先是维权途径为单一的事后司法救济。目前国内格式条款监管在民法与经济法特别是行业立法中的一些条款作出了零星的规定,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公平格式条款的侵害,唯一的办法是要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消费者因资金、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牵制,未能及时起诉则其合法权益就无法受到保护。其次是维权的高成本,因为起诉到法院消费者事先要缴纳不菲的诉讼费用,况且消费者又未必都是法律工作人员,聘请律师也需要一大笔费用,再加上时间、精力的大量耗费,与可能挽回的预期损失相比甚至是入不敷出,这是老百姓不敢轻易走诉讼渠道维权的关键所在。 (三)地方性法规的不完善。虽然《浙江省合同行为管理监督规定》规定了涉及消费关系的格式条款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但由于欠缺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和执法手段,对使用不公平格式条款的经营者没有形成足够的震慑力,大量存在的“霸王条款”依然在“兴风作浪。对公用企业冒用其上级单位格式条款备案文号、“偷梁换柱”地使用实际上未备案的格式条款文本等违法行为也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格式条款的监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该文章已同步到:
|